猪场免疫程序的制定离不开疫苗,那什么是疫苗呢? 所谓疫苗,是指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即经特殊方法处理后的某些病原微生物或者是其体成分的一部分,这些病原微生物虽然有些是活的细菌或病毒,但经过一定的方法处理后毒力已经减弱,不会导致猪发病,但仍然保持着原有的抗原性并能在猪体内繁殖,这即是所谓的“活苗”也即弱毒苗;而有些病原微生物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灭活后,还保持着免疫原性,可使动物产生特异性抵抗力,这种疫苗就称为“死苗”或灭活苗。

  一个养猪场往往需用多种疫苗来预防不同的传染病,也需要根据各种疫苗的免疫特性来合理地制定预防接种的次数和间隔时间,这就是所谓的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包括:接种疫苗的种类、接种时间或接种动物的日龄、接种方法、剂量、不同疫苗之间的间隔时间、同一种疫苗二次接种间隔的时间等。猪场应该根据各种传染病在当地的流行情况和规律,疫苗的性质和使用方法,饲养品种和用途,猪的年龄和母源抗体水平,饲养水平和管理方式等综合分析,再根据实际应用效果随时进行调整。   

  一、当地疾病流行情况是制定免疫程序的首要依据   

  当地流行的重大疾病应该是免疫的重点,特别是猪瘟、口蹄疫、蓝耳的流行往往给养猪业造成较大损失,必须格外重视。但并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要列入免疫范围,如果某种传染病在本地区根本没有发生的可能(非洲猪瘟),就不必要将该病列入免疫范围。另外能够及时治疗的疾病,如细菌性传染病一般也尽量不列入免疫范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开支和引入传染源   

  二、免疫目标要明确 

  在免疫疫苗之前,要明确接种该疫苗要达到什么目标?有的是保护胎儿的:如细小、乙脑等;有的是保护哺乳仔猪:如大肠杆菌疫苗和链球苗;有的是需要同时保护母猪、胎儿、仔猪:如伪狂犬、猪瘟及口蹄疫疫苗;还有的要保护仔猪直到出栏:如仔猪免疫猪瘟、伪狂犬病、蓝耳病、圆环病毒病、口蹄疫等疫苗免疫。有的则是保护未发病的同群猪:如猪瘟、伪狂犬病发病时全群紧急免疫。 

  三、要了解仔猪的母源抗体状况  

  仔猪母源抗体水平是确定首免时间的主要依据。了解仔猪的母源抗体的水平、抗体的整齐度和抗体的半衰期及母源抗体对疫苗不同接种途径的干扰,有助于确定首免时间。在母猪带毒严重,垂直感染引发哺乳仔猪猪瘟的猪场要进行超前免疫,除此之外一般情况是28日龄进行首免,口蹄疫是40日龄左右进行首免。   

  四、注意疫苗之间的干扰情况 

  不同疫苗之间存在着互相干扰现象。在使用两种以上弱毒苗时,应相隔适当的时间,以免因免疫间隔较短,导致前一种疫苗影响后一种的免疫效果。病毒之间的相互干扰,可能因先接种病毒诱导产生的干扰素,抑制了后接种的病毒。免疫过于频繁,致使免疫间隔过短,会发生免疫效果低下,甚至免疫失败。所以不同疫苗之间一般应间隔一周以上才可以免疫。

  五、要合理安排免疫优先次序  

  一般情况下,要依据当地的疾病流行状况,选择哪些疫苗是必需接种的,哪些是次要的,而哪些是可以不接种的,以合理有效的利用有限的免疫特定时间,使所接种的疫苗能发挥最大的保护效力。可见如何合理选择疫苗和安排疫苗的免疫次序,显得非常重要。在制定免疫程序是一般病毒优先,在病毒优先的基础上要做好一下几种疫苗(基础免疫如猪瘟,伪狂犬,口蹄疫;关键免疫如蓝耳病,圆环病毒;重点免疫如细小,乙脑,气喘病等)。  

  六、不同形式的抗体在体内的消长规律  

  疫苗免疫后,会在一定的时间内产生相应的抗体,并不断增高,达到高峰后再逐渐下降,到一定时间后降到保护范围以下,这个时候就需要重新进行免疫。所以应根据抗体的消长规律,来确定疫苗免疫的间隔时间。一般情况下,首免属于基础免疫,主要刺激机体产生识别和应答的能力,产生的抗体较少,维持时间较短,二免和再免产生的抗体维持时间逐渐延长。  

  七、注意免疫的安全性  

  首次应用新厂家、新品种疫苗,甚至不同批次的疫苗时,最好先进行小群试验,确定免疫安全后再大群使用。

  八、重点关注疫苗的免疫监测 

  免疫监测既是科学制定免疫程序的重要依据,也是监测免疫是否成功的依据。免疫后1个月监测疫苗免疫是否成功 , 免疫后3-4个月监测抗体保持维持时间,重点强调三大主要带毒潜伏群体种公猪、后备猪和育肥猪的监测 。 

  总之,一个合理的免疫程序必须是根据不同猪群、不同地域的不同疫病流行状况、不同饲养方式、不同环境条件、不同的种源来制定不同的免疫程序,没有一个程序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需要随时根据相应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