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红痢主要是由C 型或A 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1 周内的仔猪肠毒血症,以血性下痢、病程短、高死亡率、具有传染性、小肠后段出血或坏死为特点,又称坏死性肠炎。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侵害1- 3 日龄的小猪,1 周以上的仔猪发病很少。在同一猪群各窝仔猪的发病率不等,有高有低最高可达100%。病死率20%- 70%。本菌常存在于母猪肠道中,污染母猪的乳头和垫料,使小猪感染。本病一旦在猪场发生,不易根除。

主要症状

仔猪红痢在相同养猪场的不同猪舍间,病程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根据病疫可将仔猪红痢分成慢性、亚急性、急性和最急性。

1.慢性红痢,仔猪会持续性或间接性的腹泻一周以上。仔猪的粪便呈灰黄色的粘液状,仔猪的肛门附近有粪痂,仔猪逐渐的消瘦,停止生长成为僵猪,绝大部分会在几周后死亡。

2.亚急性红痢,仔猪会出现持续性的非出血性腹泻。发病初期仔猪粪便黄软,后变为清水液体样,内含有灰色的组织碎片,如米粥样。且仔猪会慢慢的消瘦和脱水,在5~7天内死亡。

3.急性红痢,初生仔猪突然排血便,后躯沾满血样稀粪,病猪衰弱无力,处于濒死状态。病程可持续1-2天,病仔猪的粪便含有坏死的组织碎片,为褐色的液体。仔猪会变弱、消瘦。

病理变化

空肠呈暗红色病变,肠腔充满含血粪便,空肠暗红色,空肠部绒毛坏死,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弥漫性出血,在浆膜和肠系膜中有气泡。肠系膜淋巴结呈现暗红色。病程长的以坏死性肠炎为主, 有黄色或灰色坏死荚膜,易剥离。脾脏边缘有白色的坏死点,肾脏灰白色,肾皮质部小点出血。病猪有腹水和胸水的存在。

发病原因

1.猪舍饲养卫生条件差

饲养场卫生状况差, 含有很多致病的菌种,如C 型魏氏梭菌、大肠杆菌等细菌。刚出生的仔猪在吸吮母乳或进食饲料时都可能被感染,由于仔猪的消化道功能还不完全,胃功能较弱,不能分泌较多的胃酸,很难对致病的微生物病原进行抵抗,病原菌还会将乳汁转变成有害物。分泌出的毒素会刺激到粘膜,使仔猪发生肠道炎症。

2.饲养中出现的应激因素

刚出生仔猪的体温的调节能力、消化能力和免疫能力还不完善,对喂养饲料的转变、预防接种、饲养环境温度的转变等,都会出现应激的情况,造成仔猪的抵抗力变弱,消化能力较低,很容易就会出现红痢。

3.母猪患病

如果哺乳期母猪患病,生理代谢紊乱,母猪的乳汁质量和成分都会出现较大的改变,造成仔猪无法不愿吸吮和消化,免疫力和抵抗能力变弱,导致C 型魏氏梭菌侵袭仔猪体内,并进行大规模的繁殖,引发红痢。

防治方法

1、治疗方法

1.1西药治疗:仔猪红痢发病迅速,病程较短,治疗效果不显著。发病初期,可皮下或肌肉注射抗菌药,如恩诺沙星、新霉素或土霉素等。仔猪注射50mL/kg.bw,2 次/d,连用2天。发病中后期,对症治疗,可服用维生素、收敛剂和抗生素的补盐液,如果仔猪脱水较严重,需静脉注射。初生仔猪可用青霉素G 钠(或钾)粉剂首次哺乳前口服:每头1 次20 万单位,每天3 次。

1.2中草药治疗

方1:木香60g、大黄15g、当归15g、川朴15g、葛根15g、诃子15g。以上药水煎取汁拌间料喂母猪,每天2 次,连服3 日。方2: 甘草50g、大蒜150g, 切碎后加白酒200g,浸泡两天,再加适量柴草锅底烟灰,分成10次,每天每只仔猪喂服1- 2 次即可。

2、预防方法

2.1 实施药物保健,增强免疫

预防仔猪红痢,可接种仔猪红痢氢氧化铝菌苗,对妊娠中的母猪实施注射。如果是初次生产的母猪,需要在产前注射2 次,注射时间是生产前的一个月前和15d 前。经产的母猪,只需要在产前15d 注射就可以,且注射量都为5mL,可以保持仔猪在出生后拥有100%的保护率。要在母猪产前2d,注射5~10mL 的长效抗菌剂,20~30mL 的复方磺胺甲氧嘧啶。长效抗菌剂需要每天注射一次,复方磺胺甲氧嘧啶注射2 次/天,连用2天。仔猪出生后应尽早注射抗红痢的血清,获得完全的保护。可在仔猪出生后可将200g 捣烂的大蒜,用白酒浸泡1h 后喂给仔猪,2 次/d,1~2mg/ 次。 初生仔猪首次哺乳前用红霉素碱口服20- 30mg,或每千克体重15- 20mg。肌注:每千克体重2mg/ 次,每天3 次。

2.2 重视对哺乳期母猪的饲养管理

母猪在哺乳期时,需要保障其饲料的品质和份量,在哺乳期不能随便改变饲料的配方,不能用比较高的能量的饲料,也不能喂食一些劣质或霉变的饲料,保障哺乳期母猪产出质量较好的乳汁供仔猪食用,帮助仔猪较好的消化乳汁。要将哺乳期母猪饲养在比较舒适的环境之中,夏天注意防暑工作,冬天重视保暖工作,对母猪实施必要的保健工作,避免母猪出现疾病。对母猪生活的猪舍进行定期的消毒和清洁,避免细菌的繁殖和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