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简称非瘟)在我国流行蔓延已近两年,多数猪场都经历、遭受了这场浩劫带来的重创。国家有关部门、行业专家和养猪人一起并肩作战、直面挑战。目前,非瘟疫情在我国呈局部散发状态,全国也进入“复养”阶段。以仇华吉、樊福好等为代表的一批饱含情怀、忧国忧民的科研专家两年来积极建言发声、献计献策,体现了当代科学家的责任和担当,展现了“大疫面前有大义、小利背后无小我”的大家风范。特别是仇华吉研究员指导策划的《抗非大家谈》公众栏目,是由国内50多名权威专家和行业顶尖技术研?a href='http://www.zhue.cn/goods-475.html'>咳嗽弊槌傻墓孀橹逊⒈砹私?0篇抗非论文,参与主办了几十场论坛,为行业抗非复养作出巨大贡献。2020年以来,仇华吉老师发表或通过网络直播十几篇作品,总结汇聚了行业抗非复产的优秀经验和智慧,在新的形势下再为行业建言献策,为成功复养排雷。本文是在聆听和学习了仇老师《复养猪场如何避免再次中招》、《防控非洲猪瘟要三管齐下》、《非洲猪瘟背景下猪场生存密码》等系列作品后,整理了仇老师关于防非复产强调的部分观点,供同行参考。
一、系统思维的重要性
养猪是一个系统工程,防非需要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需从品种、营养、环境、管理和防疫等多方面入手。特别是要整合技术和方法,形成方案,集成系统。抗非比的是体系的整合力,拼的是综合实力。特别是要树立预防非瘟发生的系统理念,仇老师提出了防非抗非要“三管齐下”:
1、关“水龙头”,掐住病毒之源,控制病毒增量;
2、降低“病毒载量”,切断病毒之“腿”,消减病毒存量;
3、提升“酒量”,内外兼修,提高猪只耐受性和感染阈值。
二、群体保健的可行性
很多猪场对猪的群体保健不太重视,甚至有的专家也说到:“你做的保健再好,在穷凶极恶的病毒面前仍然显得微不足道,遇到非瘟猪也得死!”如果换个角度思考,病毒的源头通过多重洗消,数量得以消减、大幅下降,猪遇到非常有限的病毒,做一些保健,非洲猪瘟就可能不会发生了。实际上,有很多案例已经得到验证。我们参观了一些猪场,他们只做基本的生物安全,并不像有些猪场实行过分的“变态”洗消措施,甚至进入猪场不需要换衣服,非常有底气。当然我们也不鼓励这样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反映出猪不是“吃素”的,做一些免疫力的提升,特别是粘膜免疫,只要机体屏障保护是完整的,完全是可行有效的。前提是管控好病毒的源头,消减病毒的存量(详见仇老师直播回放《看六家猪场实战,破解防非密码》)。前些日子张文宏老师提到,从欧洲回国的几个人,本来是新冠轻症感染,然而坐了几十小时飞机,回来隔离期间只吃泡面,很快转成了重症患者,他总结,主要是没休息好、营养跟不上、免疫力降低导致的。
三、提升猪只对非瘟的耐受性
病原对动物的感染都有一个最低剂量,这就是感染阈值。应对非瘟,我们一方面严格生物安全措施,采取多重洗消,消减病毒存量,降低病毒载量,另一方面就是提升猪只群体(个体)的耐受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尽量创造符合猪群健康生长生产的舒适环境,减少诸如冷热潮湿、空气污浊、高密度饲养等应激因素;
2、给猪群提供清洁、低抗原、易消化营养均衡的日粮,实现猪群应对防范疾病“营养冗余”策略;
3、选用优质的发酵饲料、酸化剂、中药及其提取物或发酵物,促进免疫平衡、肠道健康和粘膜屏障的完整性;
4、做好基础免疫,及时淘汰病弱猪,“苍蝇不盯无缝的蛋”,排除疫情的“突破口/引爆点”;
5、谨防“伪军”,慎用不靠谱的“2ml关键技术”,特别是母猪;
6、创新育种模式,选育抗逆性较强的品种或品系。
四、结构决定功能,加大设施投入的必要性
在复养前,要认真复盘,找出防控的短板和漏洞。这时老板一定要舍得投入,任何必要改造的投入都是性价比最好的投资,如修筑隔离墙、防疫沟、猪舍间实体墙,分区饲养,建设洗澡间、消毒池、高温干燥间、熏蒸间,食堂、住宿生活设施改造、人性化管理,足够多的工作服和衣靴,分区分舍的工具与设施,专用的车辆等等。当下猪价尚高,改进性投资再多,只要不发生非瘟,回报率就是最高的。
五、走在病毒前面,实验室检测的预见性
对于复养场,无论是进猪前场地的净化,还是在饲养过程中对入场人、车、物的监控,特别是对猪场周边农贸市场、交通干线和水源等高风险源病毒踪迹的检测和发现。有人对环境和高风险活动的检测不太相信,这种认识是不对的。事实上,这样做是赋予了你一双“眼睛”,让你更早看到,发现病毒的存在和威胁。正如国防设置雷达一样,飞机进入你的领空你发现不了,长驱直入,结果是你的防御能力再强,也为时已晚。当然,实验室的建设、人员的培训、试剂盒的选择都是至关重要的。检测实验室距离猪场不能太远,更不可以把实验室建在饲料厂旁(内)。实验室要科学布局,将高污染和低污染区域隔开,采样规范,上岗培训,试剂盒要做评估。实验室要定期消毒,清除病毒和DNA分子污染,以防假阳性(或假阴性)。
六、生物安全防控和洗消的原则性
由于大家对生物安全的防范意识提升,猪场都制定了严密的对人、车、物和环境的洗消流程,过度繁琐的程序,操作起来苦不堪言,也没有持久性。设计生物安全防控流程,要遵循这样的原则:物理防控是首选(隔离/冲洗/高温/辐照等),能用物理的不用化学的,能用化学的不用生物的,能用生物的不用人或软件的操作。要在硬件设备上多投入,尽量减少人的参与,避免靠人的自觉和觉悟。要做到“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简单的东西标准化、标准的东西流程化、流程的东西体系化”。另一方面,要对猪场受威胁的风险点进行等级评估,根据风险系数大小,进行重点与一般的分类防控和洗消。譬如:一级风险点有出售猪、外购猪、淘汰猪、外购肉类食品、外部人车物的入场、猪场水系和饮水、员工衣靴等;二级风险点有软蜱、苍蝇、老鼠、宠物等机械性带入,内部车辆控制等;三级风险点如饲料、疫苗、兽药、精液、场内工具等。
七、结果导向,注重洗消的有效性
多数猪场应用大量的洗消来防控非瘟,但很少有人进行检测、评估洗消的有效性。不同洗消对象消毒剂的选择、消毒液的浓度、消毒液的用量和时间、环境温度对消毒的效果都有巨大影响。
另外还有过度洗消的问题,次数过多、频繁的洗消,会使猪舍内湿度过大,造成猪的应激,多数消毒药都有刺激性,并且容易损伤猪只粘膜。
八、无害化处理厂等高风险点布局的合理性
防控非瘟,需要政府主导、环境综合治理,要做到联防联控。特别是加大对活体交易市场、屠宰场的检测和管控力度。正视现实,如果屠宰场出现阳性肉,完全可以采取熟化措施,人吃了也没有危害。最近国家在修订《畜牧法》,要充分考虑高风险活动点(如:无害化处理厂、活畜禽交易市场、农贸市场)距离养殖场的半径,至少要划定3-5公里范围内不能有养殖场,甚至更远。随着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等政策的落地,畜禽活体交易市场是否还需要那么多?
九、使用“不靠谱”疫苗的危害性
我们注意到个别地区发现貌似“慢性猪瘟”的病例,潜伏期长、病程慢、死亡率不高(10-20%),根据送检的病料,病毒的测序发现,病毒缺少MGF和CD2V基因,有可能就是所谓的“疫苗株”感染所致,疫苗来路不清,造成母猪的发情率、受孕率和胎儿的成活率下降,母猪的淘汰率大大增加。如果把非瘟病毒看作是“日本鬼子”,那么未经批准上市的白瓶疫苗就是“伪军”。樊福好博士也认为,即使是“疫苗”能产生抗体,临床表现出非洲猪瘟抗体越高,母猪产后的损失越大。樊老师认为非洲猪瘟的感染已经进入5G时代,我们的管理方式也要更新,过去做的一切也要重新审视。5G时代的非洲猪瘟检测难、发现难、损失大。(1G:最急性型;2G:急性型;3G:亚急性型;4G:慢性型;5G:无症状感染型。)目前报道的“非瘟疫苗临床试验进展顺利”的消息是真实的,但疫苗临床观察期需要三个月以上,且还需开展有效性试验(攻毒试验),疫苗何时上市也没有时间表。大家要给专家时间,不要逼专家出一个不成熟的疫苗,养猪人也不要轻信和使用来路不明、“不靠谱”的疫苗,其后果及危害性不言而喻。
十、非瘟净化的可能性
由于非瘟在我国污染面大,谈到非瘟净化,多数人认为是天方夜谭。实际上“拔牙”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猪场层面的净化,当然难度也很大。基于早期检测、早期发现和早期的诊断,如果处理得当,损失会控制在10-20%,可以做到猪场范围内的净化;在局部区域,只要发现早,科学施策,净化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推而广之,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在几年内做到净化完全是可能的。只要控制好传染源头,把受污染的猪场局限化、把感染的猪剔除掉,把污染源头控制住了,净化就有可能。事实上,2018年非瘟入侵我国东北的早期,净化是有可能的,遗憾的是我们错失良机,失控后的传播势如破竹,后期只能呈防守态势;进入2019年,非瘟在全国广泛蔓延,可谓风起云涌,谈净化已无可能,防控进入了相持阶段;到2020年,非瘟疫情消停了很多,可能也是拜新冠肺炎所赐,人、车、物、猪流量减少,加之抗非经验的积累和应用,防控进入反攻战,谈净化也是恰逢其时。
仇老师认为,目前很多猪场探索出了自己的抗非路径,只是成本大小而已。防非能力的大小,其实就是健康管理理念的高下。总之,防非复养要有系统思维,以生物安全为基础,从营养、管理、防疫和环境综合防控,放弃“绝招”思维、“赌博”思维和侥幸心理,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复养方案,加大设施改造投入,优化生产流程,彻底净化厂区,上岗前SOP培训,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打造年轻化学习型队伍,坚定信念,上下同欲,猪场的防非复养才会成功。(转自阳光畜牧网,来源:抗非大家谈 作者:付学平)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