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是在湿、热、无风条件下,表现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脑膜充血,大脑皮层缺血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以高热、皮肤干燥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体温达41℃,病死率为41.7%;若超过42℃,病死率为81.3%。
人体散热:在室内常温下(15~25℃),主要靠辐射(60%),其次为蒸发(25%)和对流(12%),少量为传导(3%)。当周围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人体散热仅依靠出汗以及皮肤和肺泡表面的蒸发。每蒸发1g水,可散失2.43KJ(0.58kcal)热量。
猪散热:脂肪层厚、汗腺不发达,主要依赖“传导”散热(打泥)。
常规解暑的方式——扇电扇,人会感觉到“凉快”,但猪只能感觉到“有风”,中暑对猪来说,不但易发生并且是致命的疾病。以下具体和大家探讨猪中暑的原因、症状及防治:
一、中暑的原因
1、自然因素:
A、太阳直射造成的日射病
B、潮湿闷热环境造成的热射病。
2、人为因素:
A、保温箱顶覆盖不透气塑料物品,灯泡直射造成仔猪中暑
C、炎热时间驱赶猪或转群引起。
3、猪的生理特点:
A、猪脂肪层厚
B、汗腺不发达,蒸发散热差,耐热性差;
C、“群居”
D、初夏“风冷因素”(即同样是26℃,冬季感觉温暖,夏季感觉凉爽)
E、夏季“湿热因素”
二、中暑的症状
1、急性型:主要因周围循环不足,引起虚脱或短暂晕厥。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A、热痉挛:表现痛性肌肉痉挛,人,通常发生在下肢背面的肌肉群(腓肠肌和跟腱),猪,多站立困难。
肌痉挛与严重体钠缺失(大量出汗和饮用低张液体)和过度通气(喘气)有关。
B、热衰竭:常发生在饮水不足猪群,体液和体盐丢失过多。表现极度口渴、不愿站立,呕吐,体温高,有明显脱水征(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无明显中枢系统损伤表现。
C、热射病: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运动性和非运动性热射病。
运动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如炎热天气中长时间运动),迅速发生。易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DIC,病死率较高。
非运动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其征象为:温度≥41℃、皮肤干燥,意识模糊、惊厥、甚至无反应,周围循环衰竭或休克。
2、慢性型:
A、肥胖、体弱母猪多见,初起体温41℃左右,步态不稳,张口喘气;以后精神萎靡,喜卧不动,起初吃青菜、后期几乎绝食(忌喂仔猪料或鸡蛋),粪干。
B、临产前母猪突然张口喘气,起卧不宁,产期延迟、产程拉长。
C、耳背面静脉血管凸起。
D、貌似传染病,易误诊为“附红体”或“蓝耳”,但眼睛、体表无其他症状,结合高温史可初步认定。
三、中暑的防治
1、防暑降温:
A、改造圈舍,无隔热层圈舍必须搭设“遮阳网”。
B、炎热天气,增加“电扇”数量,无助于猪群降温。
猪是以“传导散热”为主(打泥),而不是以“蒸发散热”为主的动物。
电扇是一种“局部旋涡风”,带不走“湿气”,实际温度没下降。
宜安装“相向风机”形成“穿堂风”,或安装“冷风机”或“水帘”。
C、舍内30℃高温以上时,及时设置淋浴或洒水降温。
D、洒水降温时,必须开启排风扇,抽出湿气(否则洒水后更易引起中暑)。
2、增强耐热性:
高温湿热天气,全群连续添加VC或防暑多维饮水;
料中连续添加小苏打,增强呼吸散热
3、急性发病猪抢救:
A、耳静脉放血;
B、快速移至阴凉通风处;
C、挖卧水坑“打泥”传导散热(散热的三种方式:呼吸、传导、蒸发);
D、用冷毛巾或酒精擦洗耳后躯体,切忌马上用冷水泼洒头部;
E、昏迷病例,静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
F、用白酒喷鼻,醒脑;
G、慎用“安乃近”等化学降温,多用物理降温,可肌注清开灵等清热解毒药;
4、慢性发病猪挽救:
A、可喂服人丹或肌注十滴水注射液;
B、千方百计解除便秘(喂青菜,灌油、人工盐,肌注氨甲酰甲胆碱);
C、灌服冰镇啤酒有良效(麦芽、VB、二氧化碳)。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